
圖為生態修復后的輝埠鎮宋畈村。
近日,浙江農林大學專家團隊再次來到衢州市常山縣輝埠鎮路里坑村。眼前的村子環境優美,空氣清新,修竹茂林間散落著農家樂、民宿,與幾年前初見時“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的景象完全不同。這個曾經的“石灰村”之所以能在短短幾年間發生巨大變化,離不開錢塘江源頭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的實施。
石灰鈣產業曾是常山縣的經濟支柱產業,年產峰值達10億元,但粗放式發展帶來了極大的生態環境破壞。過去,在石灰鈣主產區輝埠鎮,飛揚的塵土和污染的堿性水嚴重影響了百姓的生產生活。由于常年開采,坡面長時間風化剝落,巖體原生結構面由于長期裸露,存在大量地質安全隱患。
2018年10月,錢塘江源頭區域成為國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作為該試點的重要組成部分,常山縣在輝埠鎮開啟了以產業整治、環境治理、提質升級為抓手的“藍天三衢”生態治理工程,著力打造礦山公園,整個區域形成合理的生產、生態、生活空間劃分。“藍天三衢”生態治理工程共涉及6個村,總面積達5.3萬畝,總投資8.98億元。項目實施3年多來,新墾造水田735畝,“旱改水”180畝,建設用地復墾總面積720畝。同時,整個片區關停了165孔石灰立窯、201條石灰鈣加工生產線、16家輕鈣企業,實施礦山生態修復項目7個,修復面積達到2895畝。
村莊環境也得到了極大改善,通過實施農房外立面和庭院整治、道路沿線綠化景觀提升等,宋畈村、路里坑村等村的生活環境得以大大改善。與此同時,輝埠鎮還積極引導原鈣加工企業主轉型再創業,員工到工業園區再就業。40多歲的東鄉村村民樊小羊,原是常山華盛碳酸鈣有限公司的裝車工,月收入3000多元,且工作環境對身體健康影響較大。成為浙江雪村制冷設備有限公司的打包工后,他的工作環境變好了,月收入最高可達7000多元。
如今,曾經的廢棄礦山成了網紅打卡地,曾經的“泥水鎮”變成了一座生態城。通過礦山地質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當地治理廢棄礦山676畝,邊坡失穩、崩塌情況不復存在,地質災害威脅得到有效消除,礦區植被覆蓋率和該區域自然生態系統固碳增匯能力顯著提高,城區空氣優良率從2014年的81.8%提高到2021年的98.7%,主要地表水體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0%達標,真正實現了天更藍、水更清的環境治理效果。
“2020年,輝埠全域整治項目的生態環境整治工作被列入浙江省中央環保督察整改成效典型案例,也入選‘美麗浙江生態環境治理十佳優秀案例’。常山縣通過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不僅讓百姓生活的環境好了,收入增加了,大家的幸福感也越來越強,生態修復讓當地實現了鳳凰涅槃。”浙江農林大學劉興泉教授說。
常山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常山縣輝埠鎮礦山生態修復整治仍在進行,將繼續積極探索、不斷創新,以高標準、嚴要求貫徹生態修復的全過程;并將繼續引入高端企業,大力發展專用碳酸鈣、納米活性碳酸鈣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真正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三贏”。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2-06/01/content_25920865.htm 《人民日報》:202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