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環球中國環境專家協會(PACE)與浙江農林大學共同主辦的“中國綠色低碳發展理論與政策國際研討會”在浙江農林大學舉行。會議分主旨報告以及青年學者、專題論壇、研究生論壇等三個平行論壇。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潘家華研究員、同濟大學諸大建教授、浙江農林大學沈滿洪教授、康奈爾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趙金華教授、華盛頓大學倪金蘭教授、謝爾布魯克大學何潔教授、俄亥俄州立大學蔡擁陽教授、格羅寧根大學Henk教授、日本九州大學Managi教授、臺灣中研院蕭代基教授、臺北大學黃宗煌教授、烏普沙拉大學李傳忠教授等生態文明領域全球知名專家應邀作主旨報告。


潘家華指出,因循生態邏輯的經濟理性,催生創新放大機遇,使生態邏輯得以落地踐行。一方面,生態邏輯所指向的目標明確了較長時間尺度的市場預期,從而刺激和引導創新激活市場理性;另一方面,生態邏輯所蘊含的,也是經濟理性的動因。生態邏輯的全面落地,催生經濟理性的生態重構,引發發展范式的根本轉型。

諸大建指出,從倒U型變革看中國低碳發展,要實現經濟發展與碳排放的脫鉤發展,應當將雙碳看作一種發展機遇,實現經濟競爭力到低碳競爭力的轉變。研究模式也應當從外推式到回溯式轉變。中國雙碳創新應該擺脫路徑依賴的技術創新或者技術改進的優化傳統模式,構建顛覆性技術為主導的非線性社會創新模式。

沈滿洪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存在著淺綠色發展與深綠色發展并存、生態安全需要與生態審美需要并存、陸地環境問題與海洋環境問題并存、點源排放與面源污染并存、減污目標與降碳目標并存的顯著特征,生態文明建設處于多重任務疊加的狀態,因此,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不僅沒有減輕,反而還在加重。未來,我國應當實施生態文化普及化、生態產業主導化、生態消費時尚化、生態資源經濟化、生態環境景觀化、生態城鄉特色化、生態科技創新自主化、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化等發展方略。

趙金華回顧和比較了中國強度減排、碳達峰政策、碳交易、碳稅和可再生能源政策等中國氣候變化政策對中國雙碳目標實現的影響和政策選擇問題。蔡擁陽教授比較了合作與不合作下的區域氣候政策研究氣候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何潔教授運用陳述性偏好方法比較了魁北克省、法國的案例碳減排的支付意愿及該方法在中國的應用。倪金蘭教授研究表明河長制與水質改善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河長制可以顯著提高公眾參與度,從而提高社會公眾的監督和支付意愿,公眾傾向于采取實際行動。
胡濤、張中祥、黃宗煌、魏楚、魏濤遠、L?schel、沈詩然、Henk、Krishnamurthy、馬奈木俊介、李傳忠等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分別就自己的研究進展進行了交流。來自中國、美國等相關領域12位學者、政府官員、企業家以及24名博士碩士研究生就綠色低碳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前沿問題展開了熱烈的研討。
此次國際研討會得到了學術界廣泛關注, 共計3000余人次通過線上線下參加了此次會議。
https://www.eol.cn/zhejiang/zhejiang_news/202206/t20220621_2233040.shtml 中國教育在線:202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