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暑假,不少大學師生正在享受長長的假期,但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的一個畜禽養殖基地里,浙江農林大學動科動醫學院的楊彩梅教授卻在一直忙碌著。在這里,她指導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開展科研攻關:根據基地需要,研發一款綠色環保的飼料添加劑。
據介紹,楊彩梅是2013年進入浙江農林大學的老師。一直從事飼料添加劑研發應用的她,實踐能力強、研究“接地氣”,但“通天線”能力不足,高層次項目、論文少。2015年,她擔任科技特派員專碩導師,因指導碩士學位論文需要,倒逼她在基地研發應用中發現科學問題,解決關鍵技術。通過幾年努力,楊彩梅先后發表一批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并主持了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子項目等一批課題,整體學術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2020年,她晉升為教授,成為學校里既能“接地氣”也能“通天線”的教授之一,為更好從事專碩人才培養奠定了基礎。
和楊彩梅不一樣,該校專碩導師孫學鵬教授是從美國回來的“洋博士”。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讀博士和從事博士后研究期間,就在Cell、Nature Genetics等權威期刊發表一系列學術論文。加盟浙江農林大學后,為了更好地適應“水土”,他成為校級科技特派員,帶著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深入田間地頭,與鄉土專家一起做研發、一起做推廣,近期專攻梨樹分期成熟技術,成為深受果農喜愛的“土教授”。在科技服務的同時,孫學鵬不僅解決了產業技術難題,也更好地檢驗了自己的理論研究成果,對于更好指導專碩成長成才、解決實際問題起到積極作用。
記者了解到,浙江農林大學近年來有越來越多老師通過擔任國家級、省級、市縣級、校級科技特派員,使教學科研、實踐應用能力同步得到提升,逐漸成長為高水平“雙師型”專碩導師。受科技部表彰的特派員斯金平、浙江省功勛特派員陳思宇、浙江省優秀特派員徐凱……通過擔任特派員專碩導師,他們從實踐應用能力強、能“接地氣”的專家,迭代成為理論水平高,也能“通天線”的教授;通過參與科技特派員工作,他們從理論水平高的博士,升級為同樣善于解決實際問題的“土教授”。
近年來,浙江農林大學主動依托科技特派員制度,全面助推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導師的培養。該校將特派員制度與專碩導師隊伍建設相結合,構建“省、市、縣、校”四級科技特派員育人體系和相關配套政策,要求農林類專碩導師須有1年以上特派員經歷,學校每年單列科技特派員招生獎勵指標,規定特派員帶著專碩全年有1/4時間與基地農技員、農民同生活、同工作,助力區域經濟發展,實現了科技特派員技術服務水平和創新能力的雙提升。同時,學校以服務產業需求能力評估為導向,定期開展特派員項目績效評估、社會影響力評估、產業增效與農民增收評估以及專碩指導質量評估。
經過多年探索,浙江農林大學截至目前共遴選特派員專碩導師785名,涉農專碩導師特派員全覆蓋;建成典型案例1302個、教材68部;建立345個特派員“三農”基地,形成了中青年教師爭當特派員導師的濃厚氛圍。森林碳匯特派員團隊入選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干果團隊首席特派員獲建黨百年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竹子團隊、珍貴樹種團隊等4個團隊首席特派員連續四屆獲浙江省農業科技突出貢獻獎。學校連續14年獲得科技特派員優秀派出單位,是科技特派員制度20周年獲科技部表彰人數最多的高校。
浙江農林大學校長沈希表示,科技特派員制度是破解我國“三農”發展的人才和科技制約難題的重大舉措。浙江農林大學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特派員制度和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教師隊伍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強農興農新型人才。學校將繼續依托科技特派員制度,挖掘其育人價值,發揮其育人功能,探索出農林類高水平雙師型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的新路徑。
https://zhejiang.eol.cn/zhejiang_news/202207/t20220716_2238159.shtml 中國教育在線:2022.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