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下發的圖斑,是鄉鎮(街道)開展“非農化”“非糧化”整治的“作戰圖”。然而,近日,余姚市黃家埠鎮的村民向本報記者反映,當地下發的“兩非”整治圖斑與真實情況存在不小出入,同在一片糧食生產功能區內的連片“非糧化”地塊,卻面臨不同的整治政策,對此群眾表示不解,也影響了基層干部推進整治工作。
日前,記者來到黃家埠鎮五車堰村,在一片糧食生產功能區中,一片枝繁葉茂的海棠林特別顯眼。糧食生產功能區是確保糧食產能的核心區域,這里怎么會出現苗木林?村民王錫江向記者坦言,這塊占地6畝多的苗木林是自己的,之前一直沒有納入“兩非”整治范圍。
在距離該苗木林約200米處,記者看到了一小塊苗木地,周邊都是糧田。王錫江告訴記者,那一片原先是一整塊花木地,面積約13畝多。在“兩非”整治過程中,根據當地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下發的圖斑,有11畝多已經整治清理,但因剩余的1畝多未被納入圖斑,至今未被整治,仍種著花木。“都在糧食生產功能區,都是苗木地,為什么別人的需要整治清理,我的卻不用?”王錫江很是不解。
村民沈森江也有著同樣的疑惑。在“兩非”整治中,同村其他村民家的魚塘被要求清理,而與這些魚塘只有一路之隔的他家桑樹林卻不在整治范圍內。更怪的是,一戶村民家有一個面積約4畝的魚塘,根據圖斑,一半需要整治,一半卻無需整治。
對于村民反映的問題,記者也從五車堰村村委會得到了證實。五車堰村黨總支書記王松權告訴記者,去年村里按照余姚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下發的“兩非”整治圖斑進行了清理整治,涉及面積20多畝。在整治過程中,他們也發現了圖斑與真實情況有出入。“考慮到實際情況,我們也在圖斑要求的基礎上進行了微調。”王松權說,對那片被圖斑“一分為二”的魚塘,他們和農戶商量后已全部整治,今年都種上了糧。
記者在當地走訪中發現,在相鄰的回龍村、上塘村也有類似的情況。例如,回龍村的一位村民有20多畝的葡萄園,只有一半被圖斑劃入需要整治的范圍;另一處,兩塊同為苗木林的相鄰農田,一塊需要整治,另一塊不用清理……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記者來到余姚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去年下半年以來,余姚市開展“非糧化”整治耕地功能恢復工作。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中的“即可恢復”地類為基礎數據,合計下發了11萬余畝的圖斑。
根據村民反映的問題,記者給該工作人員提供了6個問題地塊的位置示意圖。該工作人員查核后表示,他們下發的圖斑都是依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的結果來劃定的。雖然村民反映的問題地塊都在“糧功區”內,但有5處在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中顯示地塊狀態為“耕地”,因此沒有納入整治范圍。
至于整治圖斑與現實不符的問題,該工作人員表示,在推進“兩非”整治工作時,該局還對基層進行了培訓,對圖斑的來源類型逐一進行講解,并建立了工作群。不過,該工作人員表示,他們下發的圖斑一般不會進行調整。
除了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的數據,各地是否需要根據最新情況對“兩非”整治范圍進行調整?記者為此采訪了浙江農林大學教授、浙江省鄉村振興研究院首席專家吳偉光。他表示,若地方發現圖斑與實際不符情況,可逐級上報至國土部門和農業部門進行交叉驗證,以此確定最終范圍。
而記者也同樣注意到,去年1月,省政府辦公廳下發的《關于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意見》中明確要求,各地要全面摸底調查,結合土地變更調查、第三次國土調查等最新成果,摸清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的類型、面積、分布,全面掌握真實現狀,登記造冊,上圖入庫。
http://zjrb.zjol.com.cn/html/2022-07/26/content_3573872.htm?div=-1 《浙江日報》:202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