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在四川西北高寒的草原上,一隊教師帶著學生手持鐮刀和樣品袋行進在茫茫草原上,時而瞭望選點,時而俯身割草。由于高原缺氧,他們時不時停下來休息,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這是浙江農林大學動物營養研究所所長王翀教授,帶領著科研團隊和研究生在四川阿壩州若爾蓋縣開展科技服務。
若爾蓋縣地處四川北部,平均海拔3500米左右,年平均氣溫只有0.7℃,是以飼養耐寒家畜牦牛為主的牧業縣。牦牛產業既是若爾蓋縣的優勢產業,也是廣大農牧民賴以生存和實現增產增收的支柱產業。長期以來,牧民靠天養畜,牦牛以散養為主,牲畜多以“夏肥、秋壯、冬瘦、春發死亡”的方式循環,春季牛羊死亡率高、體膘損失重,生態飼草浪費率達到80%以上,草原退化、過度放牧嚴重,且飼養周期長,牦牛肉品質不穩定,價值不能得到發揮,嚴重制約高原畜牧業的發展和人民的收入。隨著牛羊不斷增加,當地百姓深諳再富饒的草原,總有一天承受不起原始的放牧方式。
近年來,來自浙江的援川干部龐高峰總結了多年夏秋“輪牧+補飼”和冬春“圈養+補飼”經驗。為更好地推動牦牛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與資源保護,龐高峰找到了浙江農林大學的王翀教授,并迅速組建研究團隊開展攻關研究,探索形成“適度放牧+科學補飼+適時圈養”的三結合順勢養殖模式。王翀介紹說:“通過該技術能夠有效提升牦牛存活率,縮短生長周期,提升牛肉風味,提高出欄率,同時我們還將從牦牛精準補飼、機械化養殖、飼料開發、畜產品精深加工等實現產業鏈全覆蓋,提升牦牛養殖技術和產業附加值。”
在嘉興市南湖區政府和嘉興市農業農村局的牽線搭橋下,王翀主持的“高原草食牲畜三結合順勢養殖技術及對生態保護作用”項目,入選浙江省科技廳2022年度“尖兵”“領燕”研發攻關計劃科技合作領域項目。根據項目的實施計劃和若爾蓋縣東西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領導小組邀請,王翀團隊利用暑假期間專門深入川西北高原開展調研服務,為當地深入推進高原畜牧產業發展的問題出謀劃策。
在若爾蓋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王翀教授與若爾蓋有關部門負責人、草原曙光現代牧業有限公司等就三結合順勢養殖技術推廣示范、草原畜牧生態環保養殖、牦牛補料研發、牦牛肉奶質品提升與開發等內容進行了商討,明確了產學研攻關的重點內容,就草畜平衡、安全生態養殖、精深加工等科研領域以及建立高原農牧業產學研工作室、博士工作站等方面達成了合作意向。“”俞鋒介紹。
浙江大學奶業科學研究所、浙江農林大學動物營養研究所和若爾蓋縣科學技術和農業畜牧局共同還成立了“牦牛全產業鏈產學研基地”。據介紹,若爾蓋縣近年來結合本地實際,大力調整畜牧產業結構,建立現代草牧園區,積極引導牧民群眾科學養殖,加快全縣現代畜牧業發展步伐。該基地成立后,將致力于實現生態養殖、飼料資源開發、畜產品精深加工等產業鏈全覆蓋,從而提升養殖技術水平和產業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
“作為涉農高校的一名動物營養領域的專家,發揮科技優勢積極為草蓄生態平衡問題提供智力支持,服務畜牧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我們將始終致力于將論文書寫在祖國大地,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效益,帶領師生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貢獻青春力量,勇做鄉村振興排頭兵。”
https://zhejiang.eol.cn/zhejiang_news/202208/t20220826_2242962.shtml 中國教育在線:2022.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