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科技特派員、浙江農林大學農學院教授趙光武帶領5位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來到浙江省開化縣實施綠色農產品種植項目,為當地農業產業發展問診把脈,以實際行動助力當地生態農業發展。
開化縣曾是全省重點扶持的6個欠發達縣之一。位于錢塘江源頭的開化縣齊溪鎮嶺里村地處錢江源頭,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但是生態環境保護良好,發展綠色有機農業大有可為。
從2016年開始,趙光武作為省科技特派員,對接當地發展,他開始帶領師生團隊入駐嶺里村,通過現場指導、成果轉化和免費供種,指導成立開化縣綠態家庭農場,主攻綠色生態農業,不久獲得國家有機轉換產品認證證書,還實現了良種、良法的快速推廣和周邊輻射,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作為一名科技特派員,同時也是一名專碩導師,趙光武在做好科技服務的同時,按照學校科技特派員導師制度的要求,主動做給學生看,帶著學生干,依托開化縣科技特派員基地,指導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將基地的需求,作為自己的畢業論文選題、科學研究方向。
在趙光武的引導下,一大批專業碩士研究生們將基地視為科研陣地、實踐舞臺,每年4~10月往返于開化、學校之間,參與現場調研、生產指導和技術研發。通過在科技特派員基地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研究生們真正把自己的畢業論文寫在大地上,他們的科研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很大提升。
農學研153班的農業碩士畢業生何龍生的畢業論文選題《水稻種子活力和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就直接來源于齊溪鎮科技特派員基地。2017年7月,開化遇到多年不遇的洪災。趙光武帶領何龍生等學生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察看受災情況。在趙光武的指導下,何龍生結合基地實際,為水稻綠色生態種植提出了技術指導方案,提醒農民慎用化學農藥,并推薦了幾款防治水稻病蟲害的微生物農藥或低毒藥劑。
回憶起自己讀研究生時的科研和實踐,如今已在常山縣農業農村局工作的何龍生認為,學校研究生培養的科技特派員模式對于自己成長很有好處:“科技特派員導師依托實習實踐基地,在生產一線培養研究生,把單純的理論教育轉變為獲取生產實踐經驗的應用型教育模式,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師生針對基地需求進行論文選題,開展科學研究,產學研深度融合。”
“目前,我們團隊已經在科技特派員基地里培養了20多名專業碩士研究生。依托科技特派員基地,在農業生產一線培養的研究生,研究項目可以更接地氣,也能更好的提升研究生的創新實踐能力。”趙光武說,為更好的發揮科技特派員基地的示范引領作用,他最近還在當地建起“研究生培養實踐基地”,為今后繼續更好的在科技服務產業中培養應用型研究生奠定了基礎。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5230.shtm 《中國科學報》:20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