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農林

- 校內新聞熱線:9291819
“白露到,竹竿搖。”每年白露時節,杭州臨安山核桃開桿,漫山遍野響徹竹竿敲打聲。每天5:00不到,杭州市臨安區昌化鎮的種植戶就爬上山核桃樹“打竿”。當地村民說:“以前可不是這樣,那時候山核桃樹有十幾米甚至幾十米高,且多長在陡峭的山坡上,采摘難、產量少,現在多虧有了‘教授’。”村民口中的“教授”,是浙江農林大學森林培育學科黨支部常務副書記黃堅欽。
說起教授,浮現在腦海里的,常常是他們在三尺講臺上傳授知識的形象。而森林培育學科黨支部的教授們,始終牢記黨員身份,把黨旗插在科技服務中,積極投身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常年奔走在田間地頭,和農民打成一片,教他們種山核桃、香榧、竹子……
據了解,浙農林大林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森林培育學科黨支部書記工作室是全國首批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20多年來,森林培育學科黨支部持續推進支部設置與學科建制、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黨員教育與師生成長、紅色文化與學術文化“四融合”,構建“黨建+生態創新”的育人模式,形成“服務‘三農’黨旗地圖”。這些年,依靠一群引領國內山核桃、香榧和竹產業研究的專家教授,森林培育學科黨支部見證了一戶戶農民、一個個村莊乃至一個個鄉鎮縣城走上致富之路,用實際行動把論文寫在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
黃堅欽是其中的代表,30多年前他看到臨安山核桃產區的果農們因為缺少技術支撐,守著“搖錢樹”過著窮日子,就主動接過了山核桃研究的難題。他把實驗室搬進了林間山頭,帶領科研團隊培育出了良種,突破了嫁接技術難題,領銜完成的“南方特色干果良種選育與高效培育關鍵技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干果成了農民脫貧致富的“金果子”。
能取得這樣的成果,得益于支部良好的傳統——堅持將支部建在學科上。1999年,森林培育學科黨支部就已形成“學科大會后召開支部大會”的慣例,將基層黨建與學科建設充分融合。“每次開會,先開學科大會,把研究的難點擺出來,然后召開支部大會,黨員主動承擔學科重點、難點工作。”森林培育學科黨支部書記鄭炳松解釋道。
研究香榧培育的戴文圣是老黨員。為了選育優良的香榧,他帶領團隊在崎嶇的山上踏出了一條條小路。到了香榧的花期,他晚上會在山上蹲點觀察,經常一蹲就是十來天,為的就是研究如何能讓香榧的掛果時間縮短5年以上。
“一棵大香榧樹年收成過萬元,抵得過山區一個農民全年的收入。不過香榧苗很難種活,從幼苗到掛果,一般需要10多年時間,但是它壽命極長,是一個能持續收益的‘金果子’。”戴文圣表示,科學成果研究出來了,必須要向農民推廣,這樣的研究才有意義。
但向農民推廣技術并不容易。“農民很純樸也很現實,帶領他們致富還得講方法。我們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設立了眾多優良品種香榧示范基地,種植戶可以隨時了解種植情況。”戴文圣告訴記者,基地里的香榧樹掛果了,馬上就有農民找到他,他來者不拒,一趟趟跑到村里,耐心傳授栽培技術。隨著品牌打響,戴文圣團隊的足跡更是遍布全國各地。在團隊的努力下,香榧的全國種植面積從不到16萬畝增加到近200萬畝,產量增加近10倍,累計帶動香榧產區的農民增收超40億元。
不僅如此,森林培育學科黨支部的竹子團隊被譽為“竹產業的加速器”,輻射全國15個竹產區,建立了“荒山—青山—金山”的轉化路徑樣板。以四川宜賓市為例,2021年年底竹林面積已達356萬畝,占四川全省的20%,綜合產值305.1億元,居全省第一。
森林培育學科黨支部的干果團隊則積極將“兩顆富民果”的成功模式輸送到全國各地,尤其是貴州、安徽等地的貧困山區,全面支持全國近400萬畝香榧和山核桃基地建設,在他們的努力下,很多貧困村莊華麗轉身。“一根科技竹,兩顆富民果”的浙農林大社會服務模式逐漸流傳開來。
“只要有時間有機會,一定會去農村,那是我們的一線。”這不僅是支部黨員的心聲,還是黨員教師提倡的育人模式。黨支部充分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平臺,通過“本科生導師制”和“本研互動”人才培養模式,讓本科生提前進入導師團隊,提前進入實驗室、實踐基地,深入農村一線。通過實踐,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度高了、自豪感強了。85%以上的畢業生都在農林業基層就業創業,大多數都已成為農林行業的骨干。
http://www.zjjyb.cn/html/2022-09/23/content_38747.htm 《浙江教育報》:2022.9.23